夫按之濡为气痞,是无形也,则不当下。两阳合病,阳盛阴虚,阳气下陷入阴中,故自下利。
《内经》∶“暴注胀大,皆属于热。更当审其小便,小便者,寒水之气化也。
虫为风化,厥阴病则生蛔,蛔闻食臭,则上入于膈而从口出也。 病过十日,脉弦浮者,与小柴胡汤;脉但浮,无余证者,与麻黄汤。
是以伤寒之病而得中风之脉与证,更兼太阳无汗内热之烦躁也。”前条病在骨髓,故着而不移;此病在经络,故寒热反复。
身无热无表证,不得用桂枝。 盖阳明初病,不全在表,不全在里,诸证皆在里之半表间,汗下温针,皆在所禁。
呼吸不利,故喘而不休。但见喜呕一证。